微量采樣技術在藥物分析上的作用
瀏覽次數:1777 發布日期:2020-6-24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在進行生物技術藥物研發時,開展生物藥物分析是保證藥品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一項常規的工作內容。一般來說,藥品檢驗的工作程序包括取樣、形狀檢查、鑒別試驗、純度檢查、含量測定等等,生物技術藥物的質量檢驗的程序與化學合成藥物的基本相同。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微量采樣技術。
原則上來說生物樣品包括各種生物體液和組織,然而在實際中,最為常用的是血液包括血漿、血清或全血,尿液和唾液等,這些樣品比較容易得到。生物樣品中的藥物及其代謝物的檢測,稱為生物藥物分析, 在開展生物藥物分析時,為了提供給生物定量分析足夠的樣品如血漿樣品,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全血。而在單只試驗動物身上僅能采集系列樣品的量非常有限,因此常常需要使用混合樣品進行代替。混合樣品的使用可能導致pk研究的數據可靠性下降,和對動物的需求量增加。
體內樣品大都具有采樣量少、待測物濃度低、干擾物質多等特點,因此在進行生物藥物分析的特點具有體內樣品需分離與濃集,或經化學衍生化處理后才能進行分析,對分析方法的靈敏度及專屬性要求較高,分析工作量大、測定數據的處理和結果的闡明較為繁雜等特點。美迪西生物分析服務部門擁有專業的科研團隊,分析實驗室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實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實驗研究符合FDA/CFDA GLP標準要求,服務內容涉及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免疫原性和生物等效性等研究方面,為客戶提供小分子藥物、生物制劑、疫苗和生物標記物的篩選與開發,以及臨床前和臨床研究。
在生物分析時,拋開血漿樣品的運輸和儲存中需要凍存及妥善處理不說,用于生物藥物分析的血漿還要從全血中進行分離和制備,而通過固相分離、液液分離或者蛋白沉淀的方法進行分離的步驟又非常耗時,從而限制了檢測通量和最終的樣品檢測數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型高靈敏與高分辨的質譜的興起,使得生物和醫學分析中實際需要的樣本量更小了,為微量采樣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干血點(DBS)采樣法是一種采集生物樣品的新型替代技術,DNS法采血量小,因此特別適合小動物的連續樣品采樣。隨著LC-MS/MS對分析靈敏度和重現性的不斷提高,使用LC-MS/MS用于DNS樣品的定量分析,為在生物藥物分析中的臨床前藥動學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例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微量生物化學采樣、檢測技術—— 微透析,是現代醫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物化學采樣技術。它可以對活體組織細胞外液進行生物化學采樣,幾乎適用于所用小分子活性物質的分析。而且對組織損傷極小。由于該技術具有活體取樣、動態觀察、定量分析、對組織損傷小、取樣少、方便、快捷、可連續監測且易實現自動化等優點,因此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基礎醫學研究領域,對醫學、藥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提供了嶄新的技術的發展空間。
相比較傳統的血漿采樣方法,使用微量采樣技術具有采血量少、特別適合小動物的血樣采集,方便血樣采集、存儲運輸等優勢,因此在生物藥物分析上的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