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基因(英語:Oncogene,亦稱為致癌基因)是細胞遺傳物質的一部分, 它們參與細胞從正常生長狀態到腫瘤的過程。它們通過誘導或突變被激活。
致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參與細胞生長、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正;。但當其發生突變后,就會變成致癌基因。它們會在諸如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和病毒的作用影響下過渡成引發癌癥的形式。
原癌基因根據其編碼的蛋白質被分類:
· 生長因子
· 生長因子受體蛋白
· G蛋白,例如由Ras原致癌基因編碼的
· 非受體-蛋白激酶,例如胰蛋白酶激酶
· 核酸轉錄因子
· 致癌的染色體畸變
· 病毒來源的致癌基因
腫瘤抑制基因
腫瘤抑制基因(英語:tumor suppressor gene)也稱為“抑瘤基因”“抗癌基因”或“隱性癌基因”。是一類抑制細胞過度生長、增殖從而遏制腫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是從1980年代發現的一組基因,它們的發現是癌癥和細胞生命研究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正常細胞的癌變是個復雜的、受到多種因素控制的多階段演變過程。腫瘤抑制基因能夠在多個環節上保護正常細胞,使其免于最終癌變。受到內外界因素的影響,可產生損傷,使得此基因發生突變或丟失時,細胞分裂等過程的正常抑制就被解除,若細胞DNA修復和備用機制未能發揮作用,就可能導致正常的細胞轉變成為癌細胞。此外,遺傳變異和非遺傳性的改變(如DNA甲基化),導致基因的正常表達和功能丟失,并產生生理信號轉導系統異常。
人類第一個被發現的抑癌基因是Rb1基因 (1984年),其為正常細胞增殖過程中的重要調控因子,它編碼的蛋白在細胞周期的調控點上起控制周期進程的作用。隨后,原被認為是癌基因的p53基因野生型被證實為抑癌基因,它參與細胞癌變的多個環節,和人類大部分癌癥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此后,科學界證實了抑癌基因的一個等位基因位點的變異也可產生類似癌基因的致病作用,這是對經典的抑癌基因“兩次突變學說”的補充。后來發現非遺傳性的改變(如甲基化)也是抑癌基因失常導致癌變的主要環節,研究最廣泛的這類基因是p16。
為了便于科學研究, 我們從公司人源基因庫——18000個ORF克隆現貨庫和miRNA表達克隆庫中整理出現階段已確認所有腫瘤相關基因,可供科研人員查詢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