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上午,第十四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The 14th 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以下簡稱“ICG-14”)在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開幕。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和創新者齊聚深圳,他們將通過主題演講、專題研討和成果演示的方式,與ICG-14參會者們分享他們的成果與觀點。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是由華大主辦的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會議。自2006年始,ICG已邀請了包括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在廣泛生命科學領域中辛勤工作的數千名頂尖科學家們參會并發表演說。目前,ICG已發展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學術論壇之一。
本次大會延續“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主旨,聚焦“第二輪測序浪潮、生物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和應用”的主題,關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進展。會議邀請了60余位國內外高水準科學家進行主題演說或分享。


華大集團創始人、理事長楊煥明向在場的所有演講嘉賓及參會者表達誠摯的歡迎和感謝。他強調,ICG堅守初心,一直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主旨,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精神為根本。今年,ICG-14更聚焦“大數據”與“生物智能”為組學領域帶來的改變,相信新技術的結合將助力生命科技的創新、應用和突破。

華
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說,很高興在ICG-14見到各位老朋友。今年大會的主題是“omics for all”,這其實也是華大的使命和愿景。我們的全基因組檢測和服務盡可能覆蓋中國每一位新生兒和腫瘤病人,這是我們在中國做民生項目要突破的重點,對華大來說是重要的考驗和目標,我把它叫做“life omics for all ”。此外,我們的3D cell omics也有很多突破。我們怎樣在基礎科研上做出更多貢獻,把基因科學應用在大群體上,對實現精準醫學和臨床應用的突破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我們會在ICG-14會上與大家重點討論。

華大集團創始人、監事長劉斯奇表示:“過去13年,在專家顧問委員會和華大的組織下,ICG得以成功走到了今天;更是在所有參會者的支持下,走得更長,更強,更廣闊。”

60余位科學家帶來全球頂尖學術交流會議
柏林健康研究所和Charité醫院數字健康中心的創始主任,海德堡大學醫學系健康數據科學部門主任Roland Eils教授在開幕式作了題為《人類細胞圖譜研究所賦予的啟示》的主旨演講。

本次Roland主要報告了胰腺(Pancreas)單細胞圖譜的構建。胰腺是由兩個器官組成的一個復雜組織,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兩部分。外分泌由腺泡及導管組成。內分泌由胰島所組成。胰腺功能異常會導致嚴重的糖尿病、胰腺炎、胰腺癌等嚴重的疾病。由于胰腺外分泌腺分泌大量的消化酶,導致在樣品制備的過程中,細胞和RNA嚴重的降解,所以對外分泌腺的研究非常有限,目前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胰島。
Roland 團隊受啟發于1856年教科書上記載的細胞核分離技術,采用基于檸檬酸緩沖液的優化技術,使其在分離細胞核的過程中降低RNA的降解,實現了胰腺組織細胞cDNA的高效回收。
Roland 報告中提到他們收集了從1.5歲到77歲的3名男性、3名女性供體包括13個樣本,結合sNuc-seq技術,共獲得111, 000個單細胞數據,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人類胰腺細胞圖譜數據庫。結合之前注釋的人類胰腺單細胞圖譜數據,他們證實除了可以捕獲到大部分已知的內分泌腺細胞類型外,還可以捕獲大量腺泡和導管這兩種外分泌腺體細胞。通過他們的研究使得胰腺單細胞數據量增加了大約10倍,極大的豐富了胰腺的單細胞圖譜。他們同時發現了處于激活和靜息態胰腺星形細胞亞群,及25個罕見的施萬細胞。
針對外分泌腺中的腺泡,他們發現了四種不同狀態的細胞亞群,其中包括兩種新發現的細胞類型:Acinar-I 這種典型特征的腺泡細胞類型,Acinar-S細胞亞型主要分泌消化酶。他們進一步通過RNA-FISH和SCENIC兩種方式對這兩種新發現的細胞類型進行了驗證。除此之外他們還發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胰腺細胞類型組成存在差別:隨著年齡的增加,外分泌腺細胞增加,而內分泌腺和內皮細胞減少。
Roland 提到了未來胰腺單細胞圖譜的發展方向,包括出生后和成人的深入比較、嚙齒動物和人進化上的差別、不同疾病狀態下包括PDAC、NETs、糖尿病、胰腺炎等的圖譜、多組學包括空間轉錄組、蛋白組的整合分析。
在此之前,他創立并管理海德堡大學系統生物學中心BioQuant,以及海德堡DKFZ的“理論生物信息學”部門負責人。他的團隊為癌癥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17年以來,Roland是人類細胞圖集計劃(Human Cell Atlas, HCA)的組織委員會成員,也是HiGH-Med財團的協調員。
明天上午,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與麻省理工合成生物學教授George Church將帶來題為《立體生命的讀與寫》的主旨演講。
今明兩天,ICG-14設立了《多組學前沿技術進展》、《生物信息與精細基因組》、《大數據與精準醫學》、《基因組寫技術的新思路和應用前景》、《單細胞多組學:從工具研發到生命科學》、《表型組學技術在醫學和健康領域的應用》等10個主題論壇,將由各細分領域的科學家們帶來最新的成果與觀點分享。
10月27日,一年一度的“科學嘉年華”將帶來《國寶大熊貓的“精神之魂”》,《“非洲豬瘟”爆發的緣由及防控手段》等在內的16場主題演講。此外,“科普嘉年華”還設置了國家基因庫參觀講解,刑偵科普講座與犯罪現場模擬兩大互動講解。“科學嘉年華”的門票收入將以購票者的名義,全部捐給深圳廣電公益基因會·華基金,幫助有需要的罕見病患者。
華大多項引領性產品與技術重磅發布
ICG-14論壇上,華大智造重磅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新型一站式測序解決方案,包括首款全新便攜式基因測序系統DNBSEQ E系列,以及與該測序系統配合使用的模塊化數字物實驗室DNBelab D系列。
華大智造表示,該解決方案可根據用戶使用場景和需求,定制化組合或升級通量,為行業提供理想的整體解決方案。整套設備小巧便捷,且不受使用環境限制,桌面擺放面積不超過0.1平米。同時,該解決方案還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整個過程手動步驟操作時間不超過10分鐘,從DNA樣本到報告最快可在8小時內完成。
此之外,華大智造還在會上推出了另外兩款最新產品,包括一款可以“裝進口袋的單細胞實驗室”——新型DNBelabC系列單細胞組學系列產品,和基于抗體的測序試劑系列產品。以上多款便攜式、智能化、低使用門檻的基因測序產品,為開啟基因組學新時代注入了新生力量。
在質譜領域經過多年的深耕和技術積累,華大吉比愛在ICG-14舉辦了以“核酸鏈我意,蛋白鍵吾心”為主題的質譜儀產品發布會,成功推出自主品牌的飛行時間質譜儀,命名為: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 GBIMToF-1000。
該檢測系統通過自主開發的GBIMToF-1000Monster 1.0軟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號2019SR0629426),一舉創造了可同時兼容核酸分型分析和微生物核糖體蛋白分析兩種工作模式的突破性產品。
具有微生物快速鑒定功能的國產飛行時間質譜儀如今在臨床上已普遍使用,但目前多數儀器只具備一種工作模式。此次傾力打造的雙工作模式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支持用戶開放式的參數設置。
由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iBEST等溫雙向延伸合成技術,同時亮相發布。該技術不依賴于PCR,具有易操作、高精準的特點,可實現任意基因合成,尤其是對各種復雜結構基因序列(如高GC、高AT、高度重復等)的合成具有明顯技術優勢。
此外,專注為包括科研院校、臨檢機構、產業公司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用戶提供高效完善的NGS靶向捕獲解決方案的納昂達科技,以及致力于開發和提供從疾病的早期發現、預防到診斷、監測到創新、高性價比、及時和可靠的診斷系統和解決方案的羅氏診斷,也在此次大會上展示了所處領域的前沿產品與觀點。
ICG大會舉辦十四年以來,每年匯聚千余名業界領袖和專家學者深入討論多組學研究、生命大數據、測序技術應用、生物智能及生命倫理學等熱門議題。此外,ICG還促進了許多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見證了基因科技力量為社會帶來的改變。
今年恰逢華大成立二十周年,眾多ICG-14的參會者為華大送上祝福,并肯定了華大在基因組學領域作出的貢獻。ICG作為全球基因組學學術交流領域的一面旗幟,也一直秉承了華大的傳統:倡導學術自由,激發創新創業,鼓勵年輕學人,為基因組學及其應用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