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紅外熱成像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瀏覽次數:912 發布日期:2023-7-2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醫用紅外熱成像憑借其安全、快捷、綠色無輻射、非接觸和疾病預警等優點成為了小兒輔助診斷、疾病篩查的主要選擇之一,為輔助中醫辨證、體質辨識和效果評價提供了數據化、可視化及客觀化的科學依據。目前,在小兒疾病診斷方面主要用于小兒中醫體質的評估診斷、小兒腺樣體肥大的輔助診斷、小兒便秘的輔助診斷和小兒厭食的輔助診斷等方面。
1.小兒中醫體質的評估判斷
生理基礎決定體質特征,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小兒代謝旺盛,決定了這一時期的兒童呈現“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征,且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容易變化。這種肝強脾弱的不平衡生理狀態容易導致小兒體質走向兩個極端。一種偏向心肝火旺,熱性體質。這種體質的兒童紅外熱圖特征多表現為:督脈上段心肺反映區溫度高、中段下段(脾胃、腎)反射區溫度偏低,督脈膀胱經整體呈現上熱下涼之象、另外細節上焦咽喉、眼周額頭溫度偏高,有的表現大腸區熱,頭面溫度高于下肢溫度。
2.小兒腺樣體肥大的輔助診斷
腺樣體肥大是當前兒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其主要表現為鼻塞、夜間打鼾、張口呼吸等,長期張口呼吸可導致面腭骨異常發育,形成“腺樣體面容”。腺樣體肥大的兒童紅外圖大具有以下特點:上焦肺區、咽喉部及胃脘區能量高同時伴隨大腸區能量高;督脈呈現上熱下涼狀態。在治療中采取清胃火、清肺火、通大腸的思路療效頗佳。
3.小兒便秘的輔助診斷
小兒便秘是兒科常見的脾胃病,中醫學認為,便秘的發生與人體五臟六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均有關。其中與胃、腸關系尤為密切。小兒便秘都是由于腸胃有熱而致津液少,津液少則便堅實而燥結,大便則難下。
4.小兒厭食的輔助診斷
小兒厭食癥在中醫古籍中有“惡食”“傷食”“食積”“痰滯”等名稱,是常見的兒科病癥,本病多與飲食不調、喂養不當、藥物影響、脾胃虛弱、疾病影響有關。病位主要在脾胃,脾失健運、胃納失司為主要病機。
因此,中醫亦云“小兒易虛易實易熱易寒多變”,在此情況下,臨床傳統的中醫四診結合紅外影像中的人體能量表達能更有效的提高精確診斷率,進一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