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在該研究中用來測量基本情緒(愉快、悲傷、害怕、厭惡、驚訝、憤怒和自然)的強度、情緒效價和喚醒度、頭部朝向等。研究內容包括研究一(在線問卷調查)和研究二(測試環節)。以下是部分研究結果:
圖一
圖一是熟悉度對兩種不同文化背景被試群體對不同食物刺激材料的視覺喜好度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其中(a)為亞洲文化背景被試群體,(b)為西方文化背景的被試群體。從圖一可看出:
第一,隨著熟悉度的增高,兩組被試群體對食物刺激材料的視覺喜好度也隨之上升;
第二,依據線形回歸系數可以看出,與西方文化背景(b)的被試相比,亞洲文化背景(a)的被試結果中,熟悉度對食物刺激材料視覺喜好度的影響較強(0.4229>0.4069)
圖
圖二是兩組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試自我報告(熟悉度、總體喜好度)數據、面部表情數據和生理反應數據的Pearson相關系數矩陣。其中,(a)代表亞洲文化背景的被試群體;(b)代表西方文化背景的被試群體;Oliking為總體喜好度,FR為面部表情分析系統,Z-HO為頭部朝向,HR為心率,TEMP為溫度。以上這些數據用來評估線性相關。此外,黑色方框代表正相關,灰色方框代表負相關。從圖二可得知:
第一,對于西方文化背景的被試而言(b),對食品的不喜歡程度(較低的喜好度評分)與面部表情中的“厭惡”這一情緒顯著相關;
第二,對于亞洲文化背景的被試而言(a),較高的溫度值與較低的熟悉程度、較低的厭惡情緒以及較高的憤怒情緒相關。
結合其它研究數據,該研究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食品的熟悉度在食品的快感評價(9分快感標度法,是產品接受度檢驗的常用方法,目的是為了確定消費者對一種或多種產品的喜愛等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產品的接受度有重要影響;
在線問卷調查與測試結果均表明:產品熟悉度與對食品的喜好度呈正相關;
產品的接受度評價結果存在文化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試對食物刺激的生理反應有所不同。
啟示:研究結果彌補了傳統感官評價僅通過被試自我報告方式獲取結果的缺陷(心理偏差等),有利于基于感官評價和生理反應數據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度。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熟悉度及進行接受度檢驗,改進產品,從而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度,這需要企業與研究人員共同努力。諾達思作為行為學研究的行業領先者,具備豐富的消費者行為研究經驗,如您需要任何幫助,可隨時與我們溝通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