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檢驗君 文章來源:檢驗醫學
近年來,腫瘤生物標志物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為腫瘤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然而,目前仍有許多挑戰和問題亟待解決,如生物標志物的特異性、敏感性以及檢測方法的便捷性和準確性等。因此,深入研究腫瘤生物標志物及其檢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今天,檢驗君為大家帶來的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團隊關于腫瘤生物標志物及檢測方法的研究前沿。
γδT細胞在甲狀腺癌免疫治療中的作用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在過去幾十年中發病率持續上升。γδT細胞是進化上保守的T淋巴細胞,表現出獨立于腫瘤突變負荷(TMB)和常規人類白細胞抗原(HLA)識別的獨特抗腫瘤功效。然而,它們的T細胞受體(TCR)在癌癥進展和治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仍不清楚。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羅晗教授、應斌武教授,甲狀腺外科李志輝教授團隊聯合韓國GIST研究院Jihwan Park教授的一項研究闡述了γδT細胞不僅可以作為區分良惡性甲狀腺結節的非侵入性的監測指標,還能作為免疫治療響應的標志物。該研究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IF: 15.1)。
目前甲狀腺癌管理主要存在兩大關鍵臨床問題,一是良惡性結節的鑒別診斷;二是甲狀腺癌去分化的早期診斷。濾泡細胞來源的甲狀腺癌具有多種分化程度不同的類型,包括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頭狀癌(PTC),低分化甲狀腺癌(PDTC)和未分化甲狀腺癌(ATC)等。隨著分化程度降低,患者的預后也越來越差,中位生存期顯著下降。因此,甲狀腺癌去分化早期診斷尤為重要。該研究采用“一橫一縱”的隊列設計,通過TCR測序和分子機制研究,對健康人群和甲狀腺癌各種類型的外周血γδTCR免疫組庫進行了全面表征,并且縱向追蹤了不同抗腫瘤治療下去分化甲狀腺癌患者γδT細胞的動態變化。
橫斷面研究顯示,健康人群和甲狀腺癌患者外周血γδ TCR具有明顯差異。同時,伴隨著去分化進展,γδ TCR的多樣性顯著下降,克隆性增加,而且在去分化患者中,Vδ2+/neg和Vγ9+/neg各個亞群存在明顯的寡克隆現象。此外,縱向研究顯示,在甲狀腺癌抗腫瘤治療中,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放療+PD-1抗體治療三聯療法療效最佳,且與Vδ2neg亞群的擴增存在顯著相關。在TKI治療期間(T2-T4),Vγ9+/neg和Vδ2+/neg亞群中的新生TCRexp克隆占比相似,均維持較低水平。但在放療后的PD-1抗體治療期間,新生Vδ2neg亞群明顯擴增,顯著高于其他亞群。
總之,該研究表明外周血γδ TCR的特定CDR3序列有望成為新型結節良惡性鑒別診斷和去分化早期判定的診斷標志物,Vδ2neg亞群的擴增可能與放療后免疫療法良好治療反應相關。
人源唾液生物標志物檢測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前景
唾液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生物樣本,富含各種物質,可以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近年來,唾液生物標志物檢測在口腔疾病、糖尿病、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和監測中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團隊的一篇綜述回顧了不同類型生物標志物類別的最新進展,揭示了唾液檢測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前景。該研究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IF:14.9)。
該文章按照不同類型的生物標志物,如細胞內DNA、RNA、蛋白質和激素等,回顧了唾液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最新進展。介紹了唾液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技術和方法,如基于核酸的檢測、基于蛋白質的檢測、基于外泌體的檢測等,以及它們的優缺點和應用范圍。文章指出,唾液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技術和方法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求進行選擇和優化,以提高其靈敏度、特異性、穩定性和可重復性。
RNA生物標志物在各種疾病中的研究最為廣泛。然而,在該研究團隊看來,激素是臨床診斷中最有前途的標志物。需要進行未來的研究,以克服晝夜節律造成的波動,并使用方便的可穿戴或便攜式設備來監測患者的動態變化。這將對需要多次檢測且難以獲得血液或其他類型體液的患者大有裨益。
免疫基因變異可預測PD-1/PD-L1抑制劑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PD-1/PD-L1抑制劑已經在多種實體瘤的治療中顯示出了顯著的效果,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治療前預測患者是否會出現irAEs,以及出現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周娟教授、陳捷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在接受PD-1/PD-L1阻斷治療腫瘤患者中發現了一些免疫基因變異與irAEs的發生風險有關,可作為其潛在的預測性生物標志物。該研究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IF:8.4)。
該研究團隊招募接受PD-1/PD-L1抑制劑治療的實體瘤患者進行隨訪研究,使用多重基因分型測定對18個基因的39個變異進行了基因分型,進行遺傳變異與irAE以及無irAEs生存期之間的關聯分析。
結果發現,4種免疫遺傳學變異與irAEs的發生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中,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rs3810610的C等位基因是一個風險預測因子,而PTPRC rs6428474的A等位基因則是所有級別irAE的保護因子。ADAD1 rs17388568的A等位基因增加了風險,而IL6 rs1800796的G等位基因保護患者免受高級irAE的影響。在PD-1阻斷或肺癌癌癥亞群中,顯著的免疫遺傳變異達到了類似的趨勢。在多變量Cox回歸分析中,MAPK1 rs3810610是有關所有級別irAE無生存率的獨立因素。ADAD1 rs17388568和IL6 rs1800796是高級別irAE無生存率的自變量。
總之,該研究首先確定了4種免疫遺傳變異作為所有級別或高級irAE的預測生物標志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基因變異不僅與irAE的易感性有關,而且可能表明PD-1/PD-L1抑制劑治療后無irAE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為探索未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產生的免疫相關毒性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SNHG家族lncRNAs選擇性剪接改變snoRNA表達并誘導肝母細胞瘤耐藥
肝母細胞瘤(HB)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惡性肝腫瘤,其特征是基因突變水平較低。選擇性剪接(AS)已被證明與癌癥進展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突變負擔較低的腫瘤中。然而,AS在HB中的作用仍然未知。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潘秋輝教授、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周琳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孫奮勇教授聯合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內含子保留在HB中調節小核仁RNA宿主基因(snoRNA)表達的作用,解釋了PABPN1和SNHG RNA內含子保留之間的詳細調節機制,并為開發新的HB治療方案提供了見解。該研究發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2)。
該研究對5對HB組織和匹配的非腫瘤組織進行轉錄組測序,以描繪HB中的AS景觀。在來自46名患者的92個樣本中驗證了AS事件。進行RNA下拉和RNA免疫沉淀分析以鑒定調節小核仁RNA宿主基因(SNHG)AS的剪接因子。同時建立了患者來源的類器官(PDO),以研究剪接因子聚腺苷酸結合核蛋白1(PABPN1)的作用。
結果揭示了HB中異常的選擇性剪接,包括來自SNHG家族的lncRNA,這些lncRNA在HB中經歷內含子保留。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一種顯著上調的RNA結合蛋白PABPN1,與HB中的剪接機制相互作用,誘導這些SNHG RNA的內含子保留和snoRNA的下調。在功能上,PABPN1通過誘導SNHG19的內含子保留來促進細胞增殖和DNA損傷修復,從而在HB中充當癌胚剪接調節因子。敲除PABPN1可增加HB-PDO對順鉑的敏感性。
總之,該研究從AS的角度對HB發病機制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并證明了PABPN1作為癌胚剪接調節因子在HB中的重要作用。
免疫遺傳多態性可預測接受PD-1/PD-L1阻斷治療腫瘤患者的療效
PD-1/PD-L1阻斷是一種有效的免疫治療方法,可以通過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激活腫瘤免疫反應。然而,PD-1/PD-L1阻斷的治療效果在不同的腫瘤類型和患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生物標志物來預測哪些患者能夠從PD-1/PD-L1阻斷中獲益。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周娟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探討了免疫遺傳多態性與PD-1/PD-L1阻斷的治療效果和腫瘤患者生存的關系。該研究發表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IF:5.6)。
該研究招募了接受PD-1/PD-L1阻斷的腫瘤患者共計318名并進行隨訪。通過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和Cytoscape中的算法過濾與腫瘤免疫相關的關鍵基因。最后,通過多重基因分型試驗對39個遺傳變異進行基因分型。進行變異與ICI療效和無進展生存期(PFS)之間的關聯分析。
結果有3種免疫遺傳學變異被鑒定為PD-1/PD-L1阻斷反應的預測因子。來自ATG7 rs7625881、CD274 rs2297136 和TLR4 rs1927911的突變等位基因在ICI治療后腫瘤進展的風險均增加。顯著的免疫遺傳學變異在PD-1阻斷、肺癌或使用PD-1阻斷亞組的肺癌中也達到了類似的趨勢。此外,CD274 rs2297136和TLR4 rs1927911突變基因型表達者PFS較差,均為獨立的預后因素。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揭示了免疫基因多態性作為一種潛在的生物標志物,其中ATG7 rs7625881、CD274 rs2297136 和TLR4 rs1927911首次被確定為腫瘤患者對PD-1/PD-L1阻斷反應的潛在預測因子,可以預測腫瘤患者接受PD-1/PD-L1阻斷的治療效果和生存,為腫瘤的個性化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
不同調節性細胞死亡模式預測肺腺癌的免疫微環境和藥物敏感性
肺腺癌(LUAD)是一種常見的肺癌類型,但其發病機制目前仍然不清楚。細胞死亡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可以調節腫瘤的免疫微環境和藥物敏感性。然而,LUAD中不同的細胞死亡模式如何相互作用和影響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尚未得到全面的研究。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周娟教授團隊的一篇文章,系統地分析了LUAD中15種細胞死亡模式的基因表達和功能,以及它們與免疫微環境和藥物敏感性的關聯。該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IF:5.6)。
該研究團隊利用四個公開的LUAD數據集(TCGA、KM-plotter、GSE31210和GSE30219),構建了一個綜合的細胞死亡評分系統,反映了腫瘤中不同的細胞死亡模式的活性。他們發現,高細胞死亡評分與LUAD患者的預后顯著相關,且與免疫細胞浸潤、免疫檢查點分子表達、免疫基因集活性和免疫治療反應呈正相關。
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的細胞死亡模式對免疫微環境的影響存在差異,例如,凋亡和壞死性炎癥性細胞死亡與免疫活化相關,而自噬和發炎性細胞死亡與免疫抑制相關。此外,細胞死亡評分可以預測LUAD對不同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例如,高細胞死亡評分與對白蛋白紫杉醇、多西他賽和吉西他濱的敏感性相關,而與對順鉑和卡鉑的耐藥性相關。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LUAD中多種細胞死亡模式的綜合作用模式,以及它們與免疫微環境和藥物敏感性的關聯,為LUAD的分子分型和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