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CM-300測量樣品中葉綠素含量
瀏覽次數:4339 發布日期:2018-12-26
來源:北京澳作生態儀器有限公司
——解決了非常小的葉片以及難以測定的樣品中葉綠素含量的測量
研究者通常使用化學分析法或吸收法計算葉綠素的含量。近年來,作為快速、非破壞性測量方法的吸收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該方法仍然受到諸多的限制,尤其是對非常小的葉片,以及針葉、地衣等樣品的測定非常困難。Opti-sciences根據Gitelson等的研究結果,研制的CCM-300葉綠素測量儀可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1、 材料和方法
對三個不同的物種:山毛櫸 (Fagus sylvatica L.),榆樹 (Ulmus minor Miller) 和地錦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L.) 進行葉綠素含量和熒光的測量,研究葉片發射熒光的比率和葉綠素含量間的關系。
2、 結果
2.1 不同波長與不同物種葉綠素含量的關系
當波長大于735nm時,吸收光和反射光均對葉綠素含量不敏感;在700nm~710nm范圍內吸收和反射光均對葉綠素含量敏感(圖1)。葉片對685nm波長的發射熒光吸收最強。
圖1 不同波長的紅外和近紅外光同葉綠素含量的關系,A)吸收光 B)反射光。實線表示該波長下最合適的線性模型。研究中使用的激發光為430nm(Gitelson, et al., 1999)。
2.2 不同波長的熒光比率與反射熒光的關系
不同波長的熒光與F735的比值同葉綠素反射應具有相近的線性關系,其中F700/F735同葉片對熒光的反射相關性最強(圖2)。
圖 2 發射熒光從685nm到720nm與735nm的比值(Fi/F735)同680~720nm范圍內反射熒光(Ri)的關系;插入的圖為Fi/F735 vs. Ri對應的決定系數。研究中使用的激發光為430nm(Gitelson, et al., 1999)。
2.3 不同物種葉綠素含量與熒光比率的關系
根據2.2的結果,進一步研究發現,當葉綠素含量在41 mg·m-2到675 mg·m-2間時,F735/F700的比值與其呈顯著的線性關系(圖3)。
圖 3 A) 測量的F735/F700熒光比率與總葉綠素含量間的關系;B) 使用F735/F700的比率預測的葉綠素含量與化學分析的葉綠素含量間的關系;研究中使用的激發光為430nm,結果表明葉綠含量與F735/F700間存在著如下關系:Chl=634*F735/F700-391(Gitelson, et al., 1999)。
2.4 CCM-300對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CCM-300使用調制光(具有15nm半峰寬的430nm二極管),在很低的光強水平下利用F735/F700比率進行葉綠素測量,顯著降低了葉片對葉綠素熒光的重吸收,提高了測量精度。
3、結論
結果表明,F735/F700可以很好的作為葉綠素含量測量的指標。因此,CCM-300利用該技術測量葉綠素的含量,可將Kautsky效應將至最小。同時設備采用了調制光技術,可將背景光的影響降至最低,并具有溫度補償和發射熒光強度顯示功能,可以獲得精確可靠的測量結果。
相對于傳統的吸收技術,該設備提高了葉綠含量的測量范圍(41 mg·m-2到675 mg·m-2),并且不受測量室的大小、葉片厚度及均一性的限制,可對針葉、未成熟的水稻葉、生于巖石上的絲狀藻、地衣、草皮草、仙人掌、龍舌蘭屬植物、菠蘿、擬南芥、水果、苔蘚、葉莖、葉柄等的葉綠素含量。
4、參考文獻
Gitelson A. A., Buschmann C., Lichtenthaler H. K.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Ratio F735/F700 as an Accurate Measure of Chlorophyll Content in Plants. Remote Sens. Enviro, 1999, 69: 296-302.
Buschmann C. Variab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emission ratio red/far-red of leaves. Photosynthesis Res, 2007, 92: 26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