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免疫療法治療癌癥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功,但科學家們在理解背后療法作用機制上卻存在很多知識空白,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內源性殺傷細胞如何在休眠病毒的幫助下對腫瘤細胞進行追捕。
圖片來源:Schliemann et al.: Cancer Immunol Res 2015, 3: 547
研究者表示,當將一種名為F8-TNF的潛在藥物注射到機體血液中時,其就會引誘機體免疫系統中的殺傷細胞來攻擊肉瘤,隨后這種殺傷細胞就會對腫瘤進行破壞。早在4年前,研究人員就開發出了這種名為F8-TNF的潛在藥物,從那時開始,他們就發現,當結合一種化療制劑聯合使用時,新型療法組合就能夠完全清楚小鼠機體中的肉瘤,然而僅僅使用化療或其它方法或許無法有效對肉瘤進行殺滅,如今這種和F8-TNF密切相關的藥物正在進行人類臨床試驗。
F8-TNF分子由兩個亞單位組成,其發揮作用時就好像商店的偵探一樣,利用F8亞蛋白就能夠有效鑒別出癌細胞,隨后TNF亞單位就會引誘殺傷細胞(毒性T細胞)發揮作用。研究者發現,殺傷細胞能夠被特殊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所引導,在進化的過程中,這種病毒能夠將遺傳圖譜植入到小鼠基因組中,在很多癌細胞中,病毒的蛋白往往會被帶到生命中,腫瘤細胞表面的逆轉錄病毒蛋白能夠促進殺傷細胞有效識別健康細胞和癌細胞。
研究者觀察到,利用F8-TNF成功治療的小鼠往往會排斥后來從多種類型腫瘤中所移植的組織,這些小鼠似乎也能夠獲得一類抵御癌癥的免疫保護能力,而且這種保護作用取決于殺傷細胞,其能夠在休眠病毒蛋白質的幫助下有效識別腫瘤細胞。研究者Probst說道,如今我們不僅能夠治療小鼠機體中的肉瘤,還能夠闡明療法背后的機制,在癌癥免疫療法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中,理解療法作用背后的分子機制對于有效預測患者對哪種療法能夠產生反應非常關鍵。
后期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是否在小鼠機體中的研究結果同樣也適用于人類機體,由于人類機體基因組中也充滿著來自休眠病毒的基因序列,在任何情況下相關的研究結果或許都能夠用于對臨床試驗進行解釋;后期研究人員將會在德國和美國進行活性制劑L19-TNF的三期和四期臨床試驗(L19-TNF是一種和F8-TNF相關的分子)。
早在100多年前,來自紐約的醫生William Coley就已經通過研究觀察到,某些肉瘤患者似乎會自發恢復過來,當時有很多患者不僅會遭受腫瘤侵襲,還飽受細菌感染的影響,因此研究人員想開發一種新方法來治療這些患者,于是他們給肉瘤患者注射了一種熱失活細菌混合物,結果表明,這種混合制劑(Coley毒素)能夠有效治療肉瘤患者;在研究者William Coley所處的時代,他們并不清楚這種混合制劑背后的作用機制,但在今天看來,我們就會推測,這種失活的細菌誘發了機體免疫反應的產生,隨后隨著信使TNF的產生,其激活了機體免疫殺傷細胞的作用,進而消滅了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