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檢測儀的工作方式是將采摘下來的受病毒侵害的植物葉片放在儀器上,經過與植物病害檢測儀內部儲存數據的對比分析,然后得出植物受病毒的類型,那么可能我們的科研人員就會問,內部儲存的植物病害數據是根據什么進行分類的呢?下面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要了解植物得病后在生理和形態上均可以發生改變,患病植物外部形態的反常現象就是癥狀。通常把植物體本身的反常表現稱為病狀;植物得病后,病原生物在植物受害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結構稱為病癥。
第一個是根據病狀類型:一是變色,包括褪綠、黃化和花葉。二是壞死,包括斑點、枯死、穿孔、瘡痂、潰瘍、猝倒或立枯。三是腐爛,根據部位,可分為根腐、莖腐、果腐、花腐等;伴隨顏色的變化,可分為褐腐、白腐和黑腐等;根據組織分解的程度不同,有干腐、濕腐和軟腐之分。四是萎蔫,指植物根部或莖部的維管束組織受到侵染而發生的枯萎現象,萎蔫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五是畸形,指植株生長反常,促使植物的各個器官發生變態,分為矮化、徒長、叢生、卷葉、蕨葉、縮葉、發根、劍葉、癭瘤、菌癭。
第二是根據病癥類型:一是粉狀物,指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黑色、白色、鐵銹色的粉狀物;二是霉狀物,指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白色、褐色、黑色的霉層;三是小黑點,指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黑色小顆粒;四是菌核,指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褐色或黑色顆粒;五是白銹,指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白瓷狀物;六是菌膿和菌痂,指病原細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黏液和膠痂狀物。
第三個是根據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致病,也叫寄生性病害。該類病原物能夠繁殖,傳播蔓延,在適宜條件下迅速擴展,常引起植物危險性病害發生。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主要包括真菌、細菌、病毒、植原體、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6大類。植原體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微生物。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指寒凍、日灼、旱、澇、缺肥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該種病害也可能導致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它們雖然性質不同,但相互之間還有密切的關系。非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可以為侵染性病害的病原開辟侵入的途徑,如灼傷生理性的腐爛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徑;又由于侵染性病害的發生發展,也降低了植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易使植物發生非侵染性病害。
根據以上三個方面,分別輸入到植物病害檢測儀的內部儲存部分,進行歸類。將有病害的葉片分別對比三個方面,就可以快速得出植物病害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