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鐘治暉教授分享非人靈長類腦血管疾病動物模型中的創新和應用
11月3日,“大成學堂 | 卒中研究系列講座”第四期直播課圓滿舉辦。本次直播課,特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究室主任鐘治暉教授,圍繞“非人靈長類腦血管疾病動物模型中的創新和應用”主題,分享自身團隊建立的腦卒中動物模型,并和網友們帶來精彩的互動答疑,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干貨滿滿!
沒有趕上看直播
或想再回顧精彩內容的小伙伴
點擊即可查看直播回放
01 造模過程中,為什么需要進行腦血流監測?
在建模過程中,腦血流的監測非常重要。通過腦血流監測,可以排除線栓造成的腦損傷造成的行為學的異常,從而判斷造模是否成功。在分享中鐘教授介紹瑞沃德的激光散斑成像系統是進行腦血流監測的有力工具。實際上,腦血流的監測在卒中類研究中不僅對于模型的質控十分重要,同時在其他的神經系統疾病中也應作為參考指標,如AD、PD、癲癇等都會伴隨著腦血流的生理變化。
雖然嚙齒類動物模型在神經研究領域特別是腦卒中領域有很多研究和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的新藥研發臨床轉化率非常低。究其原因,研究所用模型有很大影響。在通過一系列的對比,我們可以了解到靈長類作為造模的實驗動物具有許多優勢:靈長類動物有腦回灰質/白質比更高(更接近人);靈長類血管更大更粗,可以使用介入手段造模,臨床特征更接近于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能提供神經系統疾病研究最/好的標本——腦脊液……完整內容敬請觀看課程視頻。
完整內容敬請觀看課程視頻
在直播尾聲的互動答疑環節,鐘治暉教授結合自身已有的研究經驗,細致詳實地一一解答大家的困惑。
聊天區部分問題詳解(文字版)
1.建立stroke模型一年后,猴子的長期神經功能缺損是否還明顯?
答:猴子的腦缺血模型建立后,在1年后不會有明顯的神經癥狀,通常在1個月后神經癥狀基本就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從動物福利的角度出發,也要求動物在1個月后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然后形成隊列進行持續的觀察。
2.大動物模型建立后多長時間取腦脊液,需要多少量的樣品?
大動物取腦脊液需要先通過手術埋置取液管,可隨時取樣品并無時間限制,一般需要的樣品量為200-300μl。
3.做非人靈長類行為學實驗一般樣本量多少是比較合適的?
大動物的實驗有別于小動物實驗,并不是近交系或封閉群,大動物遺傳背景比較一致,方差較小,因此并不需要完整的高、中、低劑量的大量動物。靈長類動物實驗最重要的是數據可以前后對比。一般先查閱對應的背景數據庫,再決定是否進一步深入研究。
「大成學堂」以建立“全球精英分享先進技術,解析領域內研究熱點”為宗旨的知識分享平臺。欄目開播以來已開展了近10場直播活動,超10名海內外知名學者在此講授生命科學學術理論、實驗技術等課程。歡迎大家進入「大成學堂」專題頁,學習相關課程。
點擊后掃碼入群,即可第一時間獲取
后續課程信息和豐富的學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