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提到實驗動物,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小白鼠,它已經成了動物模型的代名詞。但本期的主角——大鼠——才是第一個被用于科學研究的哺乳動物。兩個世紀前,科學家就開始使用大鼠來研究食物和缺氧對生理活動的影響。
之前小鼠受更多科研工作者青睞,主要因為其胚胎干細胞很早就建立成功,進行基因編輯更加容易。而隨著Crispr/Cas9等新技術的出現,對大鼠進行基因編輯不再是難題。大鼠體型較大,便于操作的優勢也更加體現出來。其更適于進行手術,方便連續抽血,更易進行移植研究等。此外,相較于小鼠,大鼠在神經,代謝研究領域內更是具有獨特優勢,大鼠與人類的疾病發生機制更相似,更有利于相關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研發。
南模生物持續進行大鼠模型的研發和實驗服務,在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期《南模講壇》特別邀請了科學與技術研究部經理王龍老師,為我們詳解大鼠常規實驗技術以及基因修飾技術在大鼠中的應用。
2022年7月28日周四19:00
“大即正義”大鼠實驗操作及模型構建技術分享
1. 大鼠的特點及優勢
2. 大鼠的常規實驗技術
3. 基因修飾大鼠模型的制備方法
4. 基因修飾大鼠模型的應用
王龍
南模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部 經理
王龍,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從事大小鼠疾病動物模型的制備及服務工作,具有20余年相關工作經驗,目前主要負責大鼠基因修飾動物模型的研發和CR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