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默飛深入石化分析一線,助力REACH法規研究
瀏覽次數:3267 發布日期:2020-4-8
來源:本站 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用戶之聲|賽默飛深入石化分析一線 助力REACH法規研究
“你買到口罩了嗎?”
最近大家云見面最常問的就是這句話。
疫情之下,醫用口罩變為緊缺物資,也讓其重要原材料——聚丙烯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作為過濾新冠病毒氣溶膠的核心關鍵材料,聚丙烯更是《中國制造2025》高分子材料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聚丙烯的迅猛發展,丙烯聚合用催化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新型內給電子體開發是聚烯烴催化劑發展的源動力,通過內給電子體復配可使內給電子體之間優勢互補,得到綜合性能更優的聚丙烯催化劑,大量具有優良加工性能的聚丙烯產品不斷出現。
內給電子體含量的準確測定對于催化劑研發、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各種助劑在催化劑中含量的檢測方法鮮見相關文獻報道。賽默飛提供的氣相色譜,氣質聯用,以及氣相色譜和紅外聯用技術,為催化劑內給電子體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創新性技術分析平臺。
創新技術平臺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系統
氣相色譜-紅外聯用系統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化院")是國內最早從事石油化工綜合性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研究機構。設立了聚烯烴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高分子材料與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10個全國性技術中心,在聚烯烴催化劑研究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已有多個聚丙烯催化劑實現工業化生產。其中,不僅包含單一內給電子體催化劑,還有基于內給電子體復配技術催化劑。

陳松,博士,高級工程師,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級專家,第九屆石油煉制分會煉油分析及規格標準化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研究所烯烴原料分析中心負責人。以北化院聚烯烴催化劑及乙烯技術為基礎長期從事烯烴原料及聚烯烴材料VOC分析技術研究工作。完成石油工藝和煤化工工藝路線聚合級烯烴原料中近150種微量雜質的分析技術建立工作,及聚烯烴材料VOC中100種揮發性有機物嗅覺數據庫建立。起草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獲得中石化多項科技進步獎、專利,獲得中國石化閔恩澤青年科技人才獎,等等。
北化院分析研究所烯烴原料分析中心負責人陳松博士表示:
我院工藝組正在研究催化劑研制過程中內給電子體含量對催化劑性能的影響,GCMS和GC-IR在項目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作用。兩臺儀器都是2008年采購的,至今已使用十二年,儀器性能依然十分穩定。
兩臺儀器除助劑分析外,早在2010年中國石化為國內化工品遵循歐盟REACH法案研究和注冊期間,承接了很多重要分析項目,也立下汗馬功勞。
出口歐盟苯乙烯譜圖

根據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法規》(簡稱“REACH”)要求,歐盟委員會建立統一化學品監控管理體系,將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及其下游紡織、輕工、制藥等產品分別納入注冊、評估、許可3個管理監控系統,成為石油化工、輕工和紡織等相關產業出口歐盟貿易技術壁壘。
順利通過歐盟REACH法規的預注冊和注冊,是中國石化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前提,也是中國石化實現向國際化能源化工公司戰略目標發展的重要步驟之一。同時,中國石化產品在歐盟進行預注冊和注冊后,下游用戶可免于注冊,選用中國石化產品,可為下游用戶開創進入歐盟市場的綠色通道。
按照中國石化總部要求,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和氣相色譜-紅外聯用儀(GC-IR)平臺,分兩個階段及時完成應對REACH正式注冊可氣化有機物的定性定量試驗,向歐盟提交符合注冊要求的化學品相關材料全部譜圖、數據和測試方法說明。更重要的是,該項目加快我國化學品管理法規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石化行業正面臨深度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賽默飛卓越的氣相色譜、氣質聯用系統和完善的解決方案可應用于石化勘探開采、生產過程控制、生產工藝優化以及工業“三廢”監管等領域,助力石油化工產業立足環境友好實現高質量發展。
更多方案請掃描二維碼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