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根源在于文化沖突 |
——by 方方工作室創始人郭涵芳
|
據悉,麥肯錫調研結果:截止2009年5月,大學生就業率只38%;而截止6月中旬,我個人了解到大部分學校就業率平均在50%。 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各地政府一再出手新政策,包括創建大學生實習就業見習基地、促進創業扶植,甚至促進大學生出國。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各種培訓公司紛至沓來,求職、職業規劃、心理輔導等等免費或收費的講座,鋪天蓋地在大學里展開,效果如何呢?——50%的就業率說明了一切。還有另一個數字,即大學生畢業一年后的離職率近70%,也是個說明。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已是持續幾年的老問題。最近剛過高考,不知道那些高考勝利者,如果發現4年后畢業時在數公里長的求職隊伍里,排隊等著派發自己的簡歷準備賤賣自己,會是什么感覺? 經過了與現在大部分用人單位一樣地埋怨教育系統沒有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的過程后,因為我的工作和大學生深入接觸很多,我終于慢慢意識到,其實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教育系統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深層根源卻是源于社會的文化沖突。 現在很多企業的中高層是70年前出生的,在中國文化的教育和傳統工作環境的熏陶下,成長為各界的領導,他們重視權威、紀律、關系和服從,認為在公司內的成員就是團隊的一份子,犧牲個人成全大局是理所當然,這些Leader也是做到了這些才能得到提拔,成為公司的領導者。而現在的大學生都是8090年的新人,幾乎個個都是獨生子女,受過良好的教育,因為出色的學業成為家庭和學校的寵兒,也很少經歷過社會化的過程,他們的文化則是重視尊重、個性化、自我意志和自由,他們尋求工作的第一標準其實倒也不是工資收入,而是個人價值在公司的實現和未來的成長提升空間。因此公司的領導層和大學新人之間互相看不慣也就是必然。 現在不少最好的企業,感覺反正大學生群體的素質也非常相似,也就不指望招募到滿意的人才,開始減少招聘崗位,不少大學生入崗就被企業安排去軍訓,也就是希望提高大學生的服從性來適應企業的文化。文化關系到群體的各種行為習慣和價值觀,不是靠幾次軍訓或者培訓就能改變的,所以很多大學生鑒于目前就業的艱難環境,在求職面試和入崗培訓的過程中,表現出企業經理人需要的順從和團隊意識,一旦開始工作后不久,開始自我意識冒出頭,不服從管理、不能安心本職工作、合作性差等等表現,都讓企業感覺管理棘手,也最后造成企業減少招募崗位,而把崗位留給那些在社會碰壁工作幾年后,懂得企業需要文化的人才。 自西方70年代薩特開始倡導自由主義以來,雖然很多中國學生不知道薩特,但是那種追求自由、實現自我的強烈愿望,卻已經通過美國大片、日本漫畫等各種文化載體,深深固定到了8090人的骨子里。2008年的汶川地震,讓不少人對80年人刮目相看,很多人都沒想到大家平時看到的吊兒郎當、不是很用心工作的年青人,會愿意冒著生命危險、放棄個人利益去災區奉獻自己的精力和財產。據調查,80%以上的年輕人愿意做志愿者,參與對社會有益的各項活動時不計較個人利益。從表面看,這和他們找工作時斤斤計較工資和個人收入的表現格格不入,深層里確實個人自由和自我意識的使然——做志愿者是自我選擇,充分滿足了8090人的意愿,所以就不會計較個人得失;而找工作是犧牲自我,把個人自由出賣給企業,自然要討價還價,進了企業工作后也會很容易因為覺得沒有太多的個人成長機會和上升空間而覺得吃虧,輕易放棄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其實是以下3個要素造成的文化斷層的必然結果: 1. 中國的經濟的劇烈變革,使得70年前的人和8090人對生存環境的理解和人生意義的追求截然不同: 70年代前的人都清楚記得計劃經濟配置物品以至于餓肚子的感覺,所以70年前的人比較珍惜物品,知道生存的艱辛,所以對工作環境有較好的耐受力,不會輕易放棄已經擁有的工作,也就在工作崗位能夠長久付出努力而獲得持續提升。而8090時代的人生存在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階段,早已沒了溫飽的壓力,與70年前的人相比,8090的人擁有高得多的安全感,更在乎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不會去珍惜一份只滿足溫飽的工作。他們的耐受性較差,如果發現工作對個人價值實現沒有意義,就敢于放棄就業,出現了一大幫啃老族、草莓族和宅男宅女。 2. 獨生子女政策: 大部分70年前出生的人都擁有兄弟姐妹,從小在捉襟見肘的家庭生長的人,自然懂得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也就擁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沖突解決能力,懂得忍讓,比較成熟。而8090人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心寶貝,大學生更是家庭的驕傲,從小被家里關著讀書,只和家長、老師打交道,不懂得分享,更是因為經歷和溝通對象的單一,不夠成熟,也不大懂得從他人角度換位思考。但是據我的觀察,一些看似自私自利的行為,都不是8090人故意為之,如果有人指出,大部分也都能理解并且改變。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因為不能理解8090人的特點,認為是他們的自私和故意所做,結果造成在管理中的不必要沖突。 3. 缺乏教育的教育系統: 文化斷層使得70年前生的領導者們和8090年的新生代們,如果缺乏互相理解和寬容,就成了文化沖突。所謂文化沖突,因為不能共存,不是東風壓到了西風,就是西風壓倒了東風。把每年600萬大學畢業生變成70年前出生領導者的企業文化的滿意人才,恐怕不是靠一般的培訓就能做到的。而讓那些好不容易拼搏成功的企業領導者,來適應大學生的文化,不僅是不公平的,也會讓一個被管理體系嚴密組織的企業如果要為了8090人來突然松綁,形成對這些企業管理中層的沖擊,最后失去管理的方向,不知道何從下手。 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根源在于文化沖突。企業管理人員不懂得8090人的文化,將意味著企業里雇傭的是一大幫沒有熱情、隨時準備逃走的年輕人,所有人才培養投入都會造成實際的企業浪費。所以我們看到現狀是企業不肯培養人才,而政府成了人才培養的買單者,不過這些人才培養花費再多,如果不能在根源上解決問題,也將是浪費而已。 8090的文化——追求尊重、個性化、自我意志和自由,其實在西方都是理所當然。我在做愛因斯特秘書長時候,就發現西方實習生和中國企業家常常發生文化沖突,只不過因為他們是外國人,容易得到企業管理者的諒解。所以8090人如果希望得到幸福快樂的職業生活,你們得先明白幾乎在中國現有企業的環境是不大可能的。 之前我看到政府倡導大學生創業,覺得是趕鴨子上架,現在看來,倒的確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幫助大學生創造自己的文化載體——新的公司和產業,才是文化沖突解決的基本方向。目前政府在幫助大學生創業方面,給了不少的支持:資金、創業指導老師、課程等,但其實沒有幫到點子上。8090人的創業必須是發揮其創意方向的產業,如果是傳統的貿易、制造、餐飲業等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