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項針對北京10個區縣3000多“80后”青年和500位單位負責人的調查,對職場“80后”進行描述。頻繁跳槽、做事無原則、紀律意識不足、易鬧情緒等成為“80后”的通病,而對這些現象的出現,專家力圖從“80后”的教育經歷中找到原因。據悉,此次調查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和北京市新英才學校聯合組織。
跳槽現象普遍
“跳槽”問題,是“80后”職場青年普遍被社會輿論關注甚至指責的問題之一。近7成用人單位部門主管認為“80后”從業人員“隨意跳槽”的現象普遍。
1/3的“80后”做事無原則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經濟性功利的強化,人際交往尤其是上下級關系、商業客戶關系的功利化特別凸顯。很多人感覺,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勢利、越來越“拜金主義”。從調查結果看,約有1/3的職場“80后”會沒有原則地做些違心的事。
“80后”容易鬧情緒
社會公眾對“80后”人群的印象之一,是他們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容易鬧情緒,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情緒控制能力的狀況,認為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很強”的“80后”青年占12.2%。
基礎教育中找原因
專家們認為,“80后”在職場中表現出來的特征與他們在中小學受到的教育有關。通過相關分析發現,與“80后”青年“跳槽”態度相關聯的基礎教育經歷變量主要是:對基礎教育階段老師的總體評價,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計劃性,教師指導方法得分,教師上課認真程度等。基礎教育經歷中所接受的教師良好的教學態度和奉獻精神,影響著“80后”青年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職業道德。
研究顯示,在基礎教育階段做作業越是認真的“80后”青年,在工作崗位上的紀律性得分越高。基礎教育經歷中是否參與公益活動,與“80后”青年的職場公共道德表現的關系最為顯著。
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對學生考試成績不佳時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對“80后”青年日后的咨詢信和身心素質具有重要影響。而基礎教育經歷中,教師對出現問題的學生當眾批評、拿他人比較,甚至懲罰、冷落、責罵等錯誤的處理方式還比較普遍,對有這些經歷的“80后”的自信心和身心素質打上了烙印。調查顯示,在“80后”青年的基礎教育經歷中,小學班主任當眾發脾氣的情況約占50%。
此外,分析還表明,在基礎教育經歷中,與“80后”青年職場創新能力行為體現最相關的,是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創造性經歷(“五小”活動等創新行為);其次是高中畢業時的自我評價水平;第三才是基礎教育階段中的競賽水平得分。(記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