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了由麥可思研究院獨家撰寫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這份報告根據2008屆畢業生三年追蹤及2011屆畢業生就業現狀,指出了中國高校9大本科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本報6月11日曾作報道)。
這份名單中,人們對法學、數學并不陌生,算是近年來高招志愿中的“冷門”專業,然而,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國際貿易等,卻一直是家長考生眼中的“熱門”專業,也是許多人報考大學時選擇的第一志愿。報告一發布,許多家長考生大跌眼鏡。
一哄而上辦熱門專業
“正因為前些年過于‘熱門’,才造成了就業時的‘冷門’”,復旦大學就業中心主任陳浩明分析認為,時下,中國高等教育有一種“追熱”和攀比現象,哪個專業“熱門”,哪個專業吸引家長考生眼球,便會一哄而上開辦,其結果必然是,“熱門”專業成為“冷門”就業。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就業中心負責人徐家儀指出,現在大學專業的“冷”與“熱”,與宏觀經濟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關聯度越來越強。比如,該校國際金融與貿易專業,一直是該校最“熱門”專業,但近年來貿易類企業不景氣,用人明顯減少,學生多數選擇轉行;而2011年就業形勢最好的專業,諸如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等,均屬于基礎建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與2008年國家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有關。徐家儀認為,“冷”與“熱”并非絕對,比如很多工程專業,現在很火熱,但一旦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或許也會變成危險專業,“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求學生提升綜合能力。”
選專業關注高校實力
陳浩明認為,本科專業中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等被亮“紅牌”,并不意味著學生填志愿時要刻意規避。畢竟,每個專業都會有一定需求的。除了專業名字,家長考生更要關注高校自身的實力。打個比方,復旦的生物工程、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英語、華東政法大學的法學,這些專業原本都是學校的優勢學科,盡管整體上“法學、英語、生物工程”被打上“就業難”的標簽,但這些學校的相關專業不存在就業難。反過來,如果某個理工類大學突然開辦了一個文學院,某個文科院校開辦了一個工程專業,這顯然屬于盲目跟風,即使現在開辦的專業名字歸于“就業優勢”之列,到時候,未必能給學生帶來高就業率。
需要更多普通勞動者
值得一提的是,高職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明顯升高,超過本科生。對此,有就業專家指出,就一個社會的勞動者結構來看,做公務員當白領的畢竟是少數,我們需要更多的普通勞動者,但90%的家長想把孩子送進高考考場。看來,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乃至家長、考生都該好好思量一番。
本報記者 張炯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