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已經快要過去了,在這個多事之秋里,對于職場上經過一年的抗壓鍛煉的職場人士早已噤若寒蟬,不敢吱聲。對于2009年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未來的一年也許要經歷一番求職路上的“血拼”。
而對于抱著工作飯碗的人來講,臥槽、降薪、降福利,還是忍著點吧。
對于那些跳槽的人而言,你們是有勇氣的,為了夢想走在路上,注定付出的要更多。
1.《勞動法》
自傳出新法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消息,中國的很多大企業,就趕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采取了辭退員工或者勸服員工辭職等做法,使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的工齡“歸零”。以華為“辭職門”事件最為典型,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華為辭職風波之后,企業讓勞動者改簽勞動合同的現象,幾乎成為這個年末掀起的一股令人擔憂的風潮。勞動者擔心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否真正能夠得到保護?進入08年,大家對新法一定會有新的認識和感受,相信這場全民解讀新法的盛大“集會”還將延續。
2.曬工資
越來越多的網民競相把自己的工資條貼在網上,曬曬太陽、與人分享、進行比較、任人評說。一些門戶類網站還對所有的工資條進行了歸類,把全國各行業的工資大全曬出來,網站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資“曬“場。當然,曬工資可以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不同行業的薪資水平,但通過調查,很多人在網上曬工資都是為了叫哭叫窮,薪資差異的公開化必定會引起人們更大的心理恐慌,影響職場人的穩定發展,導致更多人一味地注重薪資待遇,忽略了內職業生涯的成長,而這才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
3.CPI
從豬肉開始,食用油、雞蛋、方便面、牛奶等紛紛提價。今年CPI的上漲,食品部分的漲幅最大,而食品又是人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因而大家感受強烈。“CPI”(消費價格指數),這個過去中國普通百姓并不熟悉的英文縮寫,迅速躥升為媒體及百姓頻繁提及的關鍵詞。物價上漲明顯增加了百姓生活支出,而對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來說,每一次物價指數刷新更深深刺痛著他們的神經。職場人關心CPI變化的同時,更關心工資的漲幅。所以08年常聽到的一句埋怨便是:“什么都漲,工資依然不漲!”
4.白領標準
“在廣州,月工資4750元算白領;在上海,5350元才算白領;在成都,1900元就算白領;在拉薩,900元也算白領……”
中國社科院公布了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白領”這樣一個不再新鮮的話題,傳統媒體和網絡紛紛開始大動干戈地討論并質疑白領標準。究竟什么樣的人才算是“白領”呢?“白領”生活到底離我們有多遠?“白領”還屬于令人羨慕的“高貴職業”嗎?一場關于“白領”標準的大討論正火熱“上演”。
5.金融危機
一條在白領中互傳的短信印證了金融危機下白領的職場心態。短信寫道:“金融危機下不要干的幾大事:不要辭職,不要換工作,不要轉行,不要創業;不主動要求老板漲工資,因為裁員往往從工資高的裁起;多幫朋友留意工作機會,多介紹,輪到自己找工作的時才有朋友幫忙。”
6.裁員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中國古代的一句諺語,而此時此刻恰好是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對IT行業影響的寫照。自從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雷曼兄弟破產之后,全球各大IT廠商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進而紛紛開始裁員。因此,“裁員”入選今年的十大關鍵詞之一也不太讓人感到意外。
7.公務員考試
公務員職業因其穩定的工作環境和相對豐厚的福利待遇受到職場人士的追捧。據有關專家預計,2008年公務員仍然是職場的大熱選擇。部分崗位出現幾千人爭一,甚至更慘烈的局面也不意外。
當然,2008年的公務員考試也可能出現一些改革,在招考標準、流程上可能出現與以往有所不同之處。部分公務員報考條件放寬,學歷降低,專業松綁,在招考條件和流程上更加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為更多的應屆大學生和在職人士提供進入公務員職業的機會。
8.臥槽
“平均2到3年換一份工作在國內職場上已司空見慣,而跳槽自然也是職場人士最普遍的關注焦點。預計2008一年職場人士跳槽的頻度、廣度與深度都將比往年更進一步。”
沒想到從跳槽到臥槽并不很遠,只要給他一場金融危機就好了。這個寒冷的冬天,相對于疲于奔命的跳槽,職場人更愿意選擇臥槽,因為天寒,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選擇。
9.窮忙族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驢多”——越來越多的白領用這段話形容自己的生活,稱自己是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窮忙族”,疲于奔命的忙碌使他們喪失了生活的熱情,忘記了理想的色彩,感到前途茫茫,不知路在何方。“窮忙”就像個漩渦,從美國發源到中國職場擴散,由于社會轉型、個人心態及職場規劃不當等原因,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這個漩渦難抽身。
10.降薪
發不發年終獎,勢必會成為這段時間里職場最熱門、討論最多的話題。但更令人沮喪的,恐怕是降薪給大眾帶來的恐慌。相比于降薪,那么被裁員的職場人才更應該叫苦連天。
在西祠論壇上,一篇“你今年年終降薪了嗎?”也引起了不少好事網友的口誅筆伐,回帖的不少網友聲稱,在長三角的一些制造業職位中,降薪50%并不少見,“總比珠三角的關閉強多了吧。”一位長三角地區的網友不無諷刺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