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顯示,明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共有15.8萬人,比今年增加0.9萬人。
在經濟不景氣的今天,要在茫茫就業大軍中爭得一個職位并不容易。而上海電機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大四學生徐皞卻已拿到了兩個單位的offer。他所在的上海電機學院,全校已經有三成畢業生落實了就業單位。與金融類、管理類人才相比,技術型人才體現出更強的“耐寒力”。
科創經歷吸引專家
“我覺得金融危機對我求職的沖擊并不大,面試的單位雖然不多,不過三四家,但命中概率挺高的。”徐皞說。小徐記得,在一家建設行業單位初試時,競爭對手不乏交大、同濟、哈工大等名校生,“當時壓力很大,想想自己肯定沒戲。”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二周,就接到了復試通知。徐皞發現,每一家招聘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對他的科創經歷感興趣。
原來,小徐在大學階段,課余參加過許多科技創新活動,設計了老年人專用公交候車椅、免手撐防風傘、小型可充電折疊桌,其中有2個項目已經拿到了專利申請號。“在虹橋機場集團一家分公司的面試中,一開始我很緊張,自我介紹都沒說好。后來,面試的技術專家對我的科創項目表示出濃厚興趣,問了許多專業問題,我就越答越有自信了。”
注重培養學生“內功”
上海電機學院2009年畢業生共3297人,其中本科畢業生756人、專科畢業生2541人。其中569名四年制本科生是該校升本后第一批技術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學校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夏建國說,學校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內功”,許多同學都有參加教授科研團隊、承擔大學生科創項目的經歷,還有的同學擁有一項或多項專利,因此在就業“寒流”中,具有“耐寒力”。
上海電機學院就業辦主任孫利鋼告訴記者,首批找到工作的學生有三個特征:技能高證書多、動手能力強、心態平。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吳姝,高考時原本報考的是十分熱門的財經類院校,結果由于高考發揮失常,進了電機學院。小吳覺得自己很幸運,走了一條技術型人才發展之路。如今,已經有兩個單位明確表示要錄用她。她也有兩個專利申請號在手,和同學一起制作的多功能交通指揮棒還登上了今年工博會展臺。
企業青睞“動手”學生
金融危機下,許多用人單位更青睞上手快、懂創新的實用型人才。上海軌道交通維護保障公司是電機學院的“老客戶”,他們覺得這里的學生上手快,發展后勁比較足,今年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仍然錄用了電機學院240名學生。上海鐵路局今年首次來電機學院招人,在今年11月份的一次校外招聘會上,鐵路局的人事部門偶然面試了兩名電機學院的畢業生,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后主動找上學校,最終決定錄用70余名學生。(本報記者 錢瀅瓅 通訊員 樊紅蓮)